https://orcid.org/0009-0007-5415-598X





摘要:耶稣与孔子作为人类伟大的导师都共同关注天道与人生,在人生观方面有许多相通性和相似性。他们都教导人要敬天爱人,主张天人合一,孝敬父母、推己及人,以和为贵,最终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耶稣与孔子的教导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的天道观和人生观是与基督教最接近的思想之一。如果中国儒家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无疑地,将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中所说,其结果将使基督教会和中华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灿烂。

关键词:耶稣、孔子、人生观、比较伦理学、相通性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406_(22).0010



引言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是要植根并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理论来指导和办好中国的教会。基督教与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切入点就是天道与人生。正如梁元生所说,无论是基督教或儒家从来都把天道与人生合起来讲,而不会只偏于一端。即使有所偏者,也只是强调及注重其中一个方面而已,而不


会把另一个方面完全舍弃。1 基督教虽然注重天道,但是也强调道成肉身(约 1:14),道化人生。可见,天道与人生密不可分。儒家虽然关注人生,但并不否认天道、天命,强调天人合一。离开天道的人生,或与天割断的人生,一无可取,了无意义,故人生之大义在于天道与人生之连结与契合。2 所以,笔者认为基督教中国化要从天道人生开始,建立道成肉身,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耶稣与孔子都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圣哲和精神导师。3 耶稣与孔子作为人类伟大的导师都共同关注天道与人生,在人生观方面有许多相通性和相似性。本文尝试从天道人生的角度来论述耶稣与孔子的人生观的相通性。

一、敬天爱人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强调敬天爱人。耶稣生而为犹太人(约 4:9;罗 9:4–5),自幼熟读犹太人的圣经(路 2:45–47),即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他的 教导是建立在旧约圣经的基础之上,4 同时又能够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对旧 约作出新的解释,充分发扬了旧约敬神爱人的精神(太5:17–48)。旧约律法的 核心就是十诫(出 20:1–17;申 5:1–21)。5 十诫的前四诫是论到人与神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强调要敬畏神,后六诫是论到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伦关系、道德 伦理,强调要爱人如己。这二者在十诫中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天人关系是人 伦关系的基础,道德伦理是天人关系的体现。耶稣将旧约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


1 梁元生:《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第 219

页。

2 同上,第 214–216 页。

3 雅士培(Karl Jaspers):《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傅佩荣译,新北:立绪文化,

1995;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2019,第 230 页。

4 Robert Grant with David Trac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2nd e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84), 8.

5 李炽昌:《古经解读——旧约经文的时代意义》,香港:香港基督徒学会,1998,第 14 页。


的总纲精辟地概括为敬神爱人,并称之为最大的诫命。这是对十诫的提炼和浓 缩(太 22:34–40)。在耶稣看来,最大的诫命就是敬神爱人,这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敬神通过爱人来体现,爱人、服务人正是爱神的具体表达(太 10:40–42;25:31–46;约一 4:20–21)。

在犹太人和耶稣的信仰观念中“天”与“神”或“上帝”有时候是等同的,是可以 互相通用的。例如在耶稣所讲的浪子的比喻中那个回头的浪子对他父亲说:“父 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 个雇工吧”(路 15:21)。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指独一真神。再比如,《马太福 音》是写给犹太人的,也是写给全人类的一卷福音书(太 2:1–15,8:11,28: 19)。该书强调耶稣就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犹太人期待已久、要来拯救他们的 弥赛亚(太 1:1–17)。《马太福音》的作者为了避讳,免得妄称神的名(出 20:7),所以称神的国为天国,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 3:2,

4:17)。而天国和神的国其实是等同的,正如《马太福音》第 19 章 23 至 24 节记载,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思想观念中 “天”与“神”或“上帝”是等同的。耶稣所说的最大的诫命敬神爱人,也可以理解为敬天爱人。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早就已经相信有一位至高的神,并以天或上帝来称呼他。在夏商周三代,“天”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如同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一样, 神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人编造出来的。正如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所说:

“人心甚至由于自然的本能,也有些对神的感觉,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神使人人都多少知道他的存在(罗 1:20),又不时暗中叫人想起他,为的是要 使人无可推诿。……自有世界以来,既没有一家一国是完全没有宗教的,这就是


默认,每人心上总刻有多少对神的意识”。1 人对神的称呼有所不同,人对神的 敬礼会有差别,但天地之间有一位至高的神,有一位最高主宰的观念是千古不 变,中外相同的。中国儒家思想中有两种“天”观:一种是无位格的物质之天, 指的是大自然;另一种是有位格的天,指的是主宰此物质之天的至高的神或上 帝。如《礼记·郊特牲篇》所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2 天字写法是“一”加上“大”字,就是一位至高者上帝的意思。所谓“顺天”、“则天”、 “敬天”、“畏天”,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实,“天”与“上帝” 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籍原来是互相通用的。3 商朝人民用“上帝”来指他们所拜 的至高的神,而周朝人民用“天”来指他们所拜的至高的神。后来周公把“上帝”和

“天”这种观念合而为一了。4所以,在儒家的天道观念中“上帝”与“天”是没有分别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自其遍覆言之谓之天,自其主宰言之谓之帝。书或称天或称帝,各随所指,非有轻重之分”。这是正确的解释,足以消除外人对于天帝争辩的误解。5 既然在儒家的天道思想中上帝与天是没有分别的,那么儒家的天道思想中的上帝是否就是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呢?笔者认为是同一位上帝,只不过在儒家的天道思想中的上帝是自然启示或普遍启示中的上帝,没有圣经记载的特别启示中的上帝那么清楚而已。正如周联华所说:“如果以同情的目光来看基督信仰,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不相抗拒,还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这些不谋而合的的相似之处,正告诉我们,中国古书中的上帝,与圣经中的耶和华是同一位上帝”。6


1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徐庆誉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8,第 9 页。

2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北京:中华书局,2017,第 489 页。

3 徐松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62,第 402 页。

4 Joseph Shih, “The Notions of Go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Numen, Vol. 16, Fasc. 2(Sept, 1969): 99–101.

5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8,第 76 页。

6 周联华:《一个读古书的中国人看旧约的上帝》,周億孚编:《中华基督教神学集》,香港:中华基督徒送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 孔 子之孙孔伋称其爷爷“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2 尧、舜和文、武都是儒 家推崇的榜样。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学习的对象,孔子不少思想原 则是从他们那里继承而来的。3 孔子认为周文王死后,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都 被他本人所继承。上天正是通过他来保存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论语·子罕》第五章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 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4 子贡在回答卫国 的公孙朝的提问:“仲尼焉学?”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5 这也暗示孔子继承了文武之道,是文武之道的集大成者。

尧、舜、文、武作为儒家推崇的圣人,他们的思想核心是敬天爱人,顺天 应人,都是标准的真命天子和有道明君。尧、舜以敬畏天命、顺应天命,爱护 黎民百姓著称。他们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争得天下,而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顺天应人,以民主推选“禅让制”的方式实现首领位置的转移。“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窘,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6 周文王也 以敬畏上帝,爱护人民著称。《诗经》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 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史记·周本纪》称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7 武王伐纣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书会,1974,第 107 页。

1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第 68 页。

2 子思原著,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 139 页。

3 同上,第 138 页。

4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第 91 页。

5 同上,第 215 页。

6 同上,第 218 页。

7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第 18 页。


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不义之举,然而《史记》称这是由于纣王不敬上天,不爱人民,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沦为独夫民贼,丧失天命,不得人心,导致了武王伐纣,顺天应人,行天之罚。正如《周易·革》所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1

作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强调敬天爱人之道。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2 孔子把是否知天命、畏天命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3 孔子对天充满敬畏,他认为得罪了天就无处可以祷告。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 人不可欺天,5 否则“天厌之”。6 他认为只有天了解他,他不反对别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7 他认为自己的美德都是上天所赋予他的。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8 当他的弟子颜渊不幸去世,孔子痛不欲生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9 孔子认为人的生死、遭遇都是由上天决定的。孔子不仅注重天人关系,强调敬天,而且也注重人伦关系,注重爱人。他的思想学说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就是“仁”,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仁爱。10 孔子提倡要“泛爱众而亲仁”。11 因此,孔子的敬天爱人思想与


1 梁海明译注:《易经》,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 155 页。

2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第 186 页。

3 同上,第 11 页。

4 同上,第 26 页。

5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第 139 页。

6 同上,第 95 页。

7 同上,第 44 页。

8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第 75 页。

9 同上,第 117 页。

10 同上,第 2 页。

No. 22 June 2024 -250-

11 同上,第 4 页。


耶稣的敬神爱人思想是一致的。


二、天人合一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强调天人合一。耶稣基督是道成了肉身,是上帝在肉身显现成为人的样式,在耶稣身上充分显示了旧约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在耶稣身上实现神人同在,天人合一的理想与目标。这是上帝创造和救赎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指向。圣经的主题就是描述神与人的关系。旧约圣经是以神与人的关系为主题,也是以与上帝有亲密关系的人为对象,特别是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1 新约圣经是描述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圣经告诉我们:在上帝心目中,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原本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上帝和人原是一致的、和谐的。在创世之初,人类犯罪堕落以前,人与上帝、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原本都是非常和谐美好的(创 1–

2 章)。后来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的犯罪堕落才导致了人与上帝、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的关系遭到了破坏,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都失去了和谐(创 3 章)。上帝透过耶稣基督施行救赎的目的也是为了恢复和重建人与上帝、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西 1:20),直到有一天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弗 1:10),最终建立一个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神人同在的新天新地(启 21–22 章)。这种从一到分、从

分又到一的过程,就是贯穿整本圣经的线索。2 所以说天人合一,神人同在是上帝创造和救赎的最终目标,也是整本圣经所指的方向。

天人合一的理想在基督身上达到了最高峰。基督教的中心教义就是:基督 是道成肉身,是神在肉身显现成为人的样式,而信徒与基督合而为一。换言之,


1 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香港:更新资源出版社,2013,第 40 页。

2 丁光训:《怎样读圣经》,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第 3 页。


基督与上帝合而为一,而信徒又与基督合而为一,这正是天人合一。1 耶稣基督另外有一个名字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太 1:23)。神与人同在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也常常被学者们用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特点,它似乎是公认的中 国文化的最大特征。2 钱穆在临终前说:“‘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 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3 钱穆临终之际,反复强 调“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前途之所系。天人合一也是孔子的思 想。孔子说:“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4 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从一方面看,孔子只讲人道,不讲来生与上帝,正如他所说的:“未知生,焉知 死?”“敬鬼神而远之”。从另一方面看,孔子极注重“天”,认为天有其道其理, 而人道是以天道为根据。天道是超人的,是人道的本源。5 孔子的天人观念因

袭于殷商与周公的传统。6 特别是周公,他总结了殷商从成汤到帝乙,能够修 德积善,才得到上天的保佑。殷纣淫逸无度,失德失民,才得罪了上天,有亡 身亡国的大祸。因此他提出了“敬德保民”,7 修人德以邀天德的“天人合德”的宗 教思想。8 孔子的天人观念一如西周时代的传统,孔子所谓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可以决定人事的成败,吉凶、祸福、寿夭、穷通的。所以他的命定论的色彩甚


1 滕近辉:《偏差与平衡——完美灵性的追寻》,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第 159 页。

2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网址:https://www.docin.com/p-1666965411.html,

浏览日期 2019 年 11 月 2 日。

3 《钱穆先生最后的心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联合报》(1990 年 9 月 26 日),第 28–

29 版。

4 子思原著,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第 105 页。

5 滕近辉:《偏差与平衡——完美灵性的追寻》,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第 159 页。

6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第 93 页。

7 张祥浩:《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 3 页。

8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第 93 页。


深,当其壮年时,颇能自信,故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及中年之后,周游列国,所如皆不合,乃深感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而达到成功的。故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及颜回之死,使他更为伤心,故叹曰:“天丧予”(《论语·先进》),“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真所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了。孔子对天的观念虽含有命定论的色彩,但非完全的命定论。因为成败吉凶不关乎行为之善恶,而为天命所前定者,这是极端的“命定论”。而善则必得天眷,不善则必遭天殃,这是极端的“命正论”。孔子对于后说不完全相信,对于前说亦不敢证实,他所坚持的是“俟命论”。所谓“俟命论”,即修德以俟天命之谓。凡事求其在我,而不责其成败于天,故曰:“不怨天”。这种思想当然是沿袭周公的天人观念而来的。1 周公认为应该尽人事以维天命,只有尽人事以顺天命,修人德以邀天德,从而达到“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才能永保天命,自求多福。

由此可见,在“天人合一”方面耶稣与孔子是相通的。孔子主张天人合一。耶稣是道成了肉身,是神在肉身显现,成为人的样式(约 1:14;提前 3:16;腓 2:7)。耶稣是天道的最高表现——天道的化身,也是上帝的美德的化身,在耶稣身上圆满地实现了神人同在,天人合德,天人合一。

三、孝敬父母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强调要孝敬父母,而且耶稣更进一步把孝敬父母建立在孝敬天父的基础之上,使孝道有了更牢固的信仰基础。耶稣在孝敬父母方面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榜样。耶稣不仅根据摩西十诫责备犹太人根据人的遗传,废弃了上帝的诫命,不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而且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孝敬父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第 94 页。


耶稣批评当时的犹太人假冒为善,用嘴唇尊敬上帝,心却远离上帝,将人 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拘守人的遗传,离弃上帝的诫命。耶稣批评犹太人根 据遗传,想要逃避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责任(可 7:8–13)。耶稣曾清楚指出, “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的实行,并不解除一个儿子供养父母的责任。1

耶稣在孝敬父母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从小就顺从父母(路 2:51),但不是无原则的盲从,而是在忠于天父,顺服天父上帝的旨意的前提下听从父母(路 2:48–51;约 2:1–5)。美国教会历史学家谷勒本教授说:“耶稣在家中是一个模范的儿子,顺服他的父母,据传说,他的养父约瑟去世很早,于是作为一家之长子的耶稣就肩负起赡养全家的责任”。2 直到他后来被钉十字架时他也没有忘记他作为人子当尽的本分,他把他的老母亲马利亚托付给他所爱的门徒约翰去照料和赡养(约 19:26–27)。从主耶稣的身上让我们看见他是完美的神子,又是完美的人子,他是天父的爱子,又是父母的孝子,他既忠于天父,又顺从父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孔子也极为推崇孝道,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品行的根本。孔子在《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3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4 孔子甚至把孝道从家庭伦理层面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孝不仅可以使家庭和顺,而且可以使国泰民安。在

《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认为孝是先代的圣帝贤王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在孔子看来,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


1 鲍纳德:《基督教伦理学》(上),萧维元译,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7,第 29 页。

2 谷勒本:《教会历史》,李少兰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86,第 41 页。

3 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 276 页。

4 同上,第 256 页。


来的。谈到如何具体地履行孝道,孔子认为孝之始就是要爱护从父母那里得来 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不可损坏伤残。孝之终就是要建功立业,遵循天 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 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1 孔子 极为重视孝道。孔子晚年作春秋,讲《孝经》,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后以春秋属子夏,以孝经传曾子,由子思而传于孟轲。孟子曰:“入则事其父 兄,出则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又曰:“人人亲其 亲而长其长,而天下平”。孔孟以孝道为治天下的根本,故儒家认为孝道为天经 地义的信条。2

耶稣将孔孟的孝道由孝敬父母,提高至孝敬天父。重生的人被称为天父的 儿女。此意已隐现于曾子的教训中,他说:“人之行也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由此可见,曾子已将孝敬父母提升至配天、敬天的高度。但 是基督把天更明显地表达出来。3 耶稣基督扩充了孝道文化,从孝顺肉身的父 母,更扩充到孝敬天父。4

四、推己及人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强调要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心思,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耶稣是从积极方面主张“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 7:12;另参路 6:31)。耶稣这句话从 18 世纪以来就被人们称为“金规则”或“金律”。在福音书之前和之后的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典籍文献中也能够找到与“金律”类似的积


1 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第 256–259 页。

2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第 97 页。

3 滕近辉:《偏差与平衡——完美灵性的追寻》,第 163 页。

4 郑国治:《孝道》,南昌:江西省基督教两会,2012,第 120 页。


极和消极形式的表述。这节经文可能是耶稣所说的最广为人知的、最著名的一 句话。它使登山宝训达到最高的巅峰。耶稣的这句话被称为“整个演说的顶石”,是社会伦理最崇高的目标,是一切伦理教训的最高峰。1 耶稣称之为律法和先 知的道理。“律法和先知”在这里指的是“旧约圣经”。耶稣的这一主张被后人简明 地概括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被认为是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金律”。

2


孔子最为重视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范畴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3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 如何实行仁就在于推己及人。 如何推己及人呢?从积极方面来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 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 “忠”,即“尽己为人”。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这是孔子在答子贡问时所提出的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6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7后人称孔子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待人处世的原则为道德的“银律”或“中庸之道”。8

由此可见,耶稣与孔子在待人处世方面都教导人要推己及人,“己之所欲,


1 巴克莱:《新约圣经注释》(上卷),方大林、马明初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第 173 页。

2 卓新平:《道德意识与宗教精神》,张庆熊、徐以骅主编:《基督教学术》(第 2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4,第 18 页。

3 赵士林:《中华传统文化开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 8–9 页。

4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第 194 页。

5 同上,第 96 页。

6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第 176 页。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 40 页。

8 卓新平:《道德意识与宗教精神》,张庆熊、徐以骅主编:《基督教学术》(第 2 辑),第 18 页。


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耶稣不仅教导门徒要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以自己的好恶来考虑、顾及他人的好恶作为待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而且还要以敬爱上帝作为推己及人、爱人如己的基础和前提。耶稣在回答律法师关于什么是最大的诫命时就明确指出最大的诫命首先就是要敬爱上帝,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太 22:37–39)。在耶稣看来,我们对上帝的爱,必然产生对人的爱。人证明他爱上帝的唯一的方法是藉着爱他的同胞。但要注意这诫命的次序是:先爱上帝,其次再爱人。唯有当我们爱上帝的时候,人才会变得可爱。真正的宗教就是爱上帝,并且爱上帝照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人;而这爱上帝与爱人,不要出于一种模糊的情感主义,而是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实行服侍人所产生。1

由此可见,虽然耶稣和孔子都主张在待人处世方面要推己及人,但是耶稣主要是从积极方面阐明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而孔子则主要是从消极方面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积极主张。更重要的是耶稣是以敬爱上帝作为推己及人和爱人如己的基础和前提,让人通过信仰上帝、倚靠上帝更有爱心和动力去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爱人如己。

五、以和为贵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强调待人处世要以和为贵。耶稣基督是一位和 平之君,他降世的目的是要透过他的舍命流血成就神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的和平,从而实现万方团契,和平共处。耶稣基督不仅 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成就了和平(弗 2:14;西 1:20)。他也要求门徒要成为和 平之子,化解冤仇,缔造和睦,实现全人类和平共处。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


1 巴克莱:《新约圣经注释》(上卷),方大林、马明初译,第 413 页。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 5:9)。


孔子的学说也是以和为贵。春秋战国之世,强凌弱,众暴寡,战乱相寻,永无宁日,故孔子倡导和平之说。1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

《论语》里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 在和好的气氛中,生产发展,人口繁殖,即可成为太平盛世,这是和字的积极功能。至于个人的品德,也是以 “和为贵”(《论语·学而》),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5 孔子的“和而不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所谓“和”指不同

性质的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汤一介认为“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6 世界四大 古代文明,为何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没有被战火摧毁,未被外来文化所吞噬?答案很简单,与其他文化因文化差异而战,因教义不同而争不同,中华文明绵 延数千载之秘诀在于“和”。“和”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中国人民 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民族。

基督的福音也是和好、和睦、和平的福音,劝人与神和好、人与人和好。正如丁光训所说:“基督福音之所以是福音,不在于它承认有一位上帝,不在于它肯定一个彼岸世界,不在于它指出人是有罪的,是无能的。这些还不是基督教,还不是福音。福音之所以是福音,是在于它宣告:这位神是爱,这位神要人同他和好,也要人与人和好,为此,这位神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开启了和好的门。这位复活升天的基督是万有之主,他用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一切


1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第 102 页。

2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 56 页。

3 孔子原著,程昌明译注:《论语》,第 182 页。

4 同上,第 7 页。

5 同上,第 149 页。

6 汤一介:《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第 695 页。


的丰盛都在他里面居住。他是和好的源头,他正在把和好的种子撒向世界。他要人与神和好,人与人也和好。福音之所以是福音,就在于这个”。1

孔子所主张的“和”仅仅局限于人伦关系层面或国际关系层面的“和”,而耶稣 所说的“和”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天人和好、人人和好、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和好。我们要传扬基督和平的福音,使人与神和好起来,人与人和好起来,人与自然 界的万物也和谐共生,促进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六、世界大同


耶稣与孔子在人生观方面都有一种大人类的观念,强调天下一家,世界大 同,四海之内皆是兄弟。有一次,耶稣正在对一群人布道,不料,他母亲和他 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 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 12:46–50)。乍一看这段经文,耶稣好像是六亲不认,没有 亲情。其实不然。耶稣打破了犹太人传统的狭隘的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说明 了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他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上帝是人类的天父,基 督是人类的兄长,凡是敬畏上帝、遵行天父旨意,在爱中生活、爱人如己的人 都是上帝的子民。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万国万族一家亲”的精神。基督的信徒互 称弟兄姊妹,这就说明了天下一家的精神。在基督内再无种族与身份之分(西 3:11)。全世界基督徒在“基督里面合而为一”。普世性的基督教会是基督的大 家庭,这家庭里面的每一分子,都是弟兄或姊妹。当我们都作天父儿女的时候,彼此就自然是弟兄姊妹了。2虽然现代科学的进步已经使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世 界各族成为邻居,独有主耶稣使世人成为弟兄姊妹。《赞美诗》(新编)第


1 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第 234 页。

2 滕近辉:《偏差与平衡——完美灵性的追寻》,第 157–158 页。


132 首“万方团契歌”的歌词中说:“在主耶稣基督之中,不分南北西东;整个广大无边世界,契合在主爱中。在主爱中,真诚的心,到处相爱相亲;基督精神如环如带,契合万族万民”。1 耶稣基督来到人间就是要拆毁人与人之间隔断的墙,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担当人类的罪孽,废掉冤仇,成就和睦(西 1:20),从而实现万方团契,和平共处。

上帝是父,基督是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圣经的理想。犹太教传统所抱持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旧约圣经的主张。旧约一再指出世人皆出自同一位创造主,而救恩也是普世人皆有分的。2 上帝是全地的主,全世界,整个人类都是属于上帝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主。上帝所关心的是整个世界。以色列人是上帝的儿子(出 4:22;罗 9:4)。全人类也都是上帝的儿女(路 3:38),我们中国人也是上帝的儿女。上帝是一位慈爱的天父,上帝的爱普及全人类和一切受造之物(诗 145:8–9)。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说:“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 5:45)。

孔子也有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思想,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 一种极其崇高的理想,说明了四海一家、世界大同。孔子的理想就是大同社会。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 记·礼运》)。3 人类不同种族只有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才可以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1 《赞美诗(新编)》编辑委员会编:《赞美诗》(新编),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1,第 125 页。

2 丘恩处:《旧约概论》,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第 11 页。

3 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第 127 页。


结语


耶稣与孔子作为人类伟大的导师都共同关注天道人生,在人生观方面有许 多相通性和相似性。他们都教导人们要敬天爱人,主张天人合一,孝敬父母、 推己及人,以和为贵,最终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耶稣与孔子的教导并不 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中国儒家文化是与基督教最接近的思想文化 之一。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而且将会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钱穆先生最后的心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联合报》

(1990年9月26日),第28–29版。


《赞美诗(新编)》编辑委员会编:《赞美诗》(新编),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1。


巴克莱:《新约圣经注释》(上卷),方大林、马明初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鲍纳德:《基督教伦理学》(上),萧维元译,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7。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丁光训:《怎样读圣经》,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谷勒本:《教会历史》,李少兰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86。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徐庆誉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8。孔子:《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16。

孔子:《论语》,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李炽昌:《古经解读——旧约经文的时代意义》,香港:香港基督徒学会,1998。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香港:更新资源出版社,2013。

梁元生:《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

丘恩处:《旧约概论》,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汤一介:《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滕近辉:《偏差与平衡——完美灵性的追寻》,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网址:https://www.docin.com/p- 1666965411.html, 浏览日期2019年11月2日。


徐松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62。


雅士培(Karl Jaspers):《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傅佩荣译,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张庆熊、徐以骅主编:《基督教学术》(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张祥浩:《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赵士林:《中华传统文化开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郑国治:《孝道》,南昌:江西省基督教两会,2012。


周億孚:《儒家思想和生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8。


周億孚编:《中华基督教神学集》,香港:中华基督徒送书会,1974。子思:《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16。

子思:《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16。


Grant, Robert M. with David Trac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2nd ed. Minneapolis: Fortress, 1984.

Shih, Joseph “The Notions of Go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Numen, Vol. 16, Fasc. 2 (Sept 1969): 99–101.


Heaven’s Way and Life: On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Jesus and Confucius's Outlook on Life


Shiwen TANG https://orcid.org/0009-0007-5415-598X

Zhejiang Theological Seminary

Abstract: As great teachers, both Jesus and Confucius are concerned about Heaven’s Way and life. There are many commonaliti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Jesus and Confucius’s outlook on life. They all teach people how to fear (respect) Heaven and love people, advocate the unity (harmony) of Heaven and human revere one’s father and mother, love other people as oneself, seek peace, and finally make this world become one family and one harmonious world. The teachings of Jesus and Confucius are not contradictory, bu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Chinese inherent Confucian culture of Heaven’s Wa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s one of the ideas closest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Christianity. If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accepts the Gospel of Christ, it will undoubtedly be as stated in the Vatican II Council said, that and the result will make the content of Christian churches and Chinese culture more abundant and brighter (brilliant).

Keywords: Jesus, Confucius, outlook on life, comparative ethics, and commonalities

No. 22 June 2024 -264-

DOI: 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406_(2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