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rcid.org/0009-0006-2313-7749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387 千字,定价:23.5 元。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406_(22).0019



一、导言


《西方哲学简史》的作者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赵敦华教授。作者于 1988 年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 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是国内哲学、宗教领域的著名学者。

北京大学开设西方哲学课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 1917 年,具有悠久的西方 哲学教学传统。建国后,北京大学主要采用苏联编著的多卷本《哲学史》教学,同时编译了多本西方哲学原著资料。此后中国学者自己编著了《哲学史简编》、

《欧洲哲学史简编》、《欧洲哲学史》等教材。改革开放后,学界纠正了此前对西方哲学一概否定的极端观点,提出汲取西方哲学成就、辩证看待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根据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理解西方哲学发展等真知灼见。1学界普遍认为,亟需编撰符合新教学要求、反映新研究进展的西


本文在黄保罗(Paulos Huang)教授指导下完成。

1 张尚仁:《编写西方哲学史教材的几个问题》,《国内哲学动态》1979 年第 9 期,第 17-18 页。


方哲学史教科书,作者在北大执教多年,遂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作者希望能够在自己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一部既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个性的教科书。

在前言中作者指出,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学科,其中许多术语已经在前人的译作中定型。但本书在这方面仍实现了创新。作者认为,哲学中最重要的术语,即英文 being,德文 Sein,拉丁文 ens,希腊文 to ön,以往我们多将其译为存在。而根据近来学者的研究,在中世纪后期之前,being 兼有存有本质等含义,此后才出现本质enssentia)、存在exsistere)等概念。故作者采用了古今有别的翻译方法:对古代和中世纪著述中的being,译为是者,对近代以降著述中的 being,译为存在本质实体实在等。1这样就避免了对基本概念的简单化理解,修正了以往的一些误解。

在哲学史料上,作者以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的资料选辑为主,兼采外文资料,包括外国教材常用但尚未翻译的史料、新发现史料、作者个人读书心得等。全书共二十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开始于古希腊哲学,结束于黑格尔主义各学派。

二、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发端于古希腊,西方哲学史与古希腊历史文化紧密联系,作者基 于希腊历史文化特征,指出希腊哲学的两个基本特质:非宗教精神和思辨精神。希腊的社会状况、地理环境,使得希腊人容易接触到多样的文化,以及自然规 律。希腊哲学家寻求世界的本原时,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它不同于 神话里的神,自然依照其本性而变化,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可以发现这种 本性,这即非宗教精神。亚里士多德说,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就是 追根寻底的好奇心,目的是内心的满足,是自己的兴趣,引出了希腊哲学的思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前言,第 2-3 页。


辨精神,作者将其概括为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实践五个特点。


希腊早期哲学可称为自然哲学,各哲学家将自然物质或抽象的数作为世界 的本原。作者总结了早期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伊奥尼亚派的泰利斯是公认的西 方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他首先提出了世界本原的问题,并认为本原是水, 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本原是火,并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进而提出生成辩证法 学说。毕达哥拉斯派将作为世界的本原,其理论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爱利 亚派提出了理神论的观点,并且由巴门尼德首次提出是者being)的概念。另外,还有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元素论派、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派。

作者并不止于对各学派理论进行分别阐述,而是进一步对比其异同。作者指出,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变和不变。两对矛盾组合产生四种立场:即变化的一(伊奥尼亚派)、不变的多(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一(爱利亚派)、变化的多(元素论派)。1这样,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进行归纳对比的实例。

早期希腊哲学之后,古希腊出现了三大著名哲学家,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介绍其思想之前,作者首先强调了希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哲学 的影响。希腊城邦的黄金时代,催生了智者运动,智者为培养政治辩论和演 讲人才,重视思辨和修辞训练,他们多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对传统 思想形成挑战。作者对智者运动的影响进行了辩证分析,首先肯定智者将哲学 的关注主题从自然转向人事,但也指出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对哲学真理性的 破坏。2

与早期自然哲学不同,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人事,他出于实用的考虑,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作者指出,苏格拉底的思想限于道德实践领域,没有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41-42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47-48 页。


提出完整的世界观理论,他超越智者的地方在于,提出了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即以心灵为本原。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求真理,作者指出,真理就是除弊,而对话就是清除蒙蔽的过程,这是苏格拉底最高明之处。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不同,他提出了一整套世界观理论。首先,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感领域和理智领域,进而提出理念论,理念与可感事物是分离的,作者强调,这是柏拉图理论的鲜明特点。作者不是单纯介绍柏拉图的理念论,更阐述了对这些理论的诘难,从更客观的视角评述哲学家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著述涉及众多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作者首先介绍其物理学理论,然后引出形而上学的概念。作者指出,形而上学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即超越物理领域然后达到思辨把握神圣的领域,以达到最高知识,最普遍原则,也即第一哲学神学。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哲学的对象是是者,作者强调,这是哲学的一大突破,给哲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1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政体分类,他根据利益目标和统治人数将政体分为两类六种。亚里士多德在现实中倾向于由中等阶级统治的立宪政体,其实类似于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衰落的雅典民主制。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哲学一般称为晚期希腊哲学。主要由四个流派: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作者总结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伦理化,即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理性是通往幸福的途径而已。其原因可以从希腊城邦制衰败、社会动荡、罗马和东方思想传入等方面寻找,再次反映了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三、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逐渐成为主流信仰,哲学也从希腊哲学过渡到基督教哲学。作者首先指出,基督教哲学不是全新产生的,而是基督教思想与希腊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106 页。


哲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神学哲学理论。是希腊和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宗教和哲学两种文化形态的结合。1

早期的基督教哲学可称作教父哲学,代表人为均为基督教教士。作者强调,基督教能与希腊哲学结合,原因在于《圣经》与希腊哲学的可比性,早期教父 就开始使用希腊哲学解释《圣经》,并将逻各斯等同于宗教的神,这是基督 教哲学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早期教父哲学的目的都是证明基督教是唯一真正的 哲学,他们对希腊哲学有两种态度:一是理性辩护主义,即利用希腊哲学为基 督教辩护;二是反理性信仰主义,将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对立起来。

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他主张不区分哲学与神学,提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并驳斥希腊时代末期以来流行的怀疑主义。他认为真理只能比人的心灵更高级,更优越,是外在于人类的知识,这就只能是上帝,其哲学同时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他说,上帝赋予人意志自由,罪恶的根源就是意志自由,但这是上帝为惩恶扬善而作的,不是上帝要人作恶,他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人的原罪就使人只能作恶。在宗教与世俗关系上,他提出了上帝之城与俗世之城的区分,他要求世俗国家统治目标与上帝之城相一致。

罗马帝国灭亡后,到中世纪盛期之前,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黑暗时代,经院哲学就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经院哲学的背景是基督教会兴办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以七艺为主要内容,并强调逻辑锻炼。神学与逻辑的结合,强化了神学的内容,并使人们重新认识教父哲学的问题,教父哲学从而过渡到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在天主教会学校里产生、传授的。作者指出,经院哲学的特点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2

辩证法用于基督教哲学并不是容易的事。早期教父哲学家大多排斥辩证法,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157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187-188 页。


到了11 纪后期,神学家中产生了是否应在神学中使用辩证法的争论。它可以看做是教父哲学时期关于如何看待希腊哲学的问题的继续和发展。而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句反映中世纪哲学特点的话,就是由反辩证法者达米安的言论演绎而来的。

贯穿经院哲学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即共相与理智,与可感事物的关系问题。作者总结了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 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一个名词 而已;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概念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 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分离的,就像柏拉图所说 的理念。极端唯名论者有罗色林,极端实在论者有安瑟尔谟,温和唯名论者 有阿伯拉尔,温和实在论者有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盛期,流行亚里士多德主义。作者强调亚里士多德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是阿拉伯人大翻译运动的成果传入欧洲,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重新为欧洲人所认识。中世纪西欧出现了大学,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同时是培育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温床。其中的逻辑学科使用亚里士多德著作为教材,并且产生了争辩的教学环节,这些都表明辩证法最终在神学中站稳了脚跟。不过,作者也指出,经院哲学主流派别不是完全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是有批判的吸收,天主教会最初也抵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甚至发布七七禁令,全面禁止以亚里士多德哲学解释神学,几十年后才解除。

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将神学与哲学分开来,两者是 不同的科学,但坚持神学高于哲学。他认为哲学对神学的作用是证明信仰、类 比信仰、批驳反信仰言论。作者认为,虽然托马斯的立场仍是以哲学维护神学,但他将两者做了性质与任务的区分,是不可磨灭的创新。托马斯的理论体系后 来成为天主教正统学说。


作者单独用一章介绍了英国的经院哲学。英国经院哲学与欧洲大陆经院哲学有明显不同,重视自然和数学的作用。罗吉尔·培根思想超前,他首先认识到实验和数学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以实验科学改造哲学的设想,作者尤其强调,他是日后英国经验论的先驱。而奥康以指称指代理论解释唯名论,创造出新唯名论思潮,发展成为区别于托马斯·阿奎那的新哲学路线,从内部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推动哲学向近代形态过渡。1

四、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在 14 16 世纪,经 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宗教变革,经院神学和哲学在意识形态中丧失了统治地 位。文化上呈现新旧交替,百家争鸣的景象。作者将 1516 世纪的社会文化 思潮归结为五种:人文主义、古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自然科学精神、传统 经院学术。而文艺复兴的主题,如布克哈特所说,是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作者进一步强调,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哲学的主题。2

在此基础上,产生出的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作者说,近代的理性就是自然科学的精神,理性主义哲学的特征、对象、问题、作用无不与自然科学相关,它也反过来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时,与自然哲学紧密联系,伽利略、牛顿等人的著作都充满哲理,自然科学的特点,作者总结为:探索奥秘的求知精神、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重视数学量化追求确定性、以机械论图式理解世界。3

据此,作者进而总结了近代理性哲学的特点。首先是具有科学精神,哲学的主要问题是认识论问题,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观。而后,近代认识论分为经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233,252-253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254-255 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269-273 页。


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其差别来源于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的不同理解。在此作 者强调,经验论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它也是理性主义的一种,纠正了在语 义上可能造成的误解。经验论的经验和唯理论的理性都是理性的范畴。再次,近代哲学也有机械论特征。最后,与科学的结合使其拥有突出的实践性,哲学 家往往也是科学家,哲学也发挥着工具理性的作用。1

经验论的开创者是培根和霍布斯,唯理论的开创者是笛卡儿。培根主张采用科学的归纳法,以获得科学认识来改造、利用自然,归纳法是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相反的过程。总体上,培根的思想比较浅显,但作者指出,他的思想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催生出唯科学主义立场。霍布斯则提出了一套机械论哲学,他把世界完全看成一部大机器,人是其中一个精巧的小机器,实在的物质不依赖人的思想,还把加减法说成是哲学的方法。在政治哲学上,他提出了为绝对君主制辩护的社会契约论,订立契约者把自己的权利都转让给统治者,虽然这种说法不符合当时英国政治革命的潮流,但他的社会契约理论第一次以自然理性取代君权神授说明国家的起源,为后世民主理论打下了基础。

笛卡儿是唯理论的创始者。他认为哲学可以统一各门学科,哲学的科学方 法是普遍数学,根据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他提出了四条方法论规则。笛卡 儿主张普遍怀疑,怀疑一切不确定的东西,但是,怀疑思想自身是不能被怀 疑的。作者对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进行了精辟的阐释。我思不是思想具体 对象,而是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意识活动,不是表达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 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我思是能够证明我在的根据,而不是说因为我思才有我在2这个阐释对初识哲学的人正确理解笛卡儿的思想帮助极大。此后,作者详细分析了笛卡儿的心灵物质二元论,并指出其中有待解释的难题,为介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273-277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296-297 页。


绍后续唯理论哲学家的思想做了铺垫。


继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发展了唯理论哲学。针对笛卡儿的二 元论,斯宾诺莎提出心物平行一元论,在思想和广延的因果序列之间建立联 系,即身心同步协调关系,这就保持了二元论的初衷,又克服了其缺陷。莱布 尼茨对于实体的观念,不同于斯宾诺莎的一元论,而是基于单子概念的多元 论,单子不可再分,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因此只能由上帝创造。作者总结说,莱布尼茨的思想将神学与唯理论结合,适应当时统治势力的需要,因此成为康 德之前德国哲学主流。

流行于英国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贝克莱、休谟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一个矛盾焦点是有无天赋观念,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均以天赋观念作为认识的基础,而洛克明确以白板说反驳天赋观念的存在。作者介绍了洛克与莱布尼茨的争论,从对比中凸显了两大阵营的分歧与调和。洛克先强调经验是观念的来源,但又说心灵反省也是一个来源,最终其理论表现出显著的妥协、调和特征。以洛克为基础,经验论分为两派:唯心论和怀疑论的贝克莱、休谟;苏格兰常识学派。

在介绍两大阵营哲学家思想的过程中,作者穿插提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几个主要分歧:有没有天赋观念?如果有,天赋的东西是观念还是能力?感觉是知识的源泉,或仅仅是获得知识的机缘?1使读者在吸收具体思想的同时,也能在宏观上把控两大体系的理论。

十八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启蒙哲学家。作者指出,启蒙理性是十七世纪哲学与科学精神的延续,但法国启蒙哲学家突出了此前未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矛头直指宗教和专制制度,同时主张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作者强调,启蒙理性作为现代化的工具理性,其得失利弊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334-340 页。


需要从启蒙思想的本原去寻找,彰显哲学理论研究的意义。1


五、德国古典哲学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期,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作者以一句话总结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它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作者强调,历史上从未有一种哲学像德国古典哲学那样充分展示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德国古典哲学向来以语言艰涩难懂而闻名,但作者指出,这并非德国哲学家的本意,而是由于他们是第一批用德语写作的哲学家,用一种新兴语言表达深奥的哲理难免感觉力不从心。这不是德国哲学的一般特征,19世纪后期的德国哲学家著作,其语言就颇具艺术性了。2作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具有集大成的思想,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都体现了这种特点,因而德国古典哲学可称为西方哲学史的巅峰。黑格尔在哲学史方面成就极大,作者甚至说,本书也可以说是黑格尔开创的科学哲学史观的成果。

作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理论阐述中突出其总结性。康德前期倾向于唯理论,后来受经验论影响转而批判唯理论,但他不是完全倒向经验论,而是开创了将 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结合起来的先验论。他一方面强调人的认识形式是先 验的、主观的,另一方面又坚持主观形式只有被应用于感觉材料的情况下才是 有效的。根据康德提出的四个理性宇宙论二律背反,作者认为,康德是进一步 在世界观领域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不过,作者也指出,后续的德国古 典哲学家转而突出康德哲学唯心的一面,将先验唯心论发展为绝对唯心论,这 个过程始于费希特和谢林,终于黑格尔。

黑格尔则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作者说,虽然其体系多有缺陷,但哲学史学者都不能脱离这个体系来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377-378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409-411 页。


理解其思想,体系是黑格尔哲学各理论的最终服务目标,这又凸显了黑格尔哲学的综合性。据此,作者关注的是体系的发展,而非某些精华要素。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辩证法和逻辑,作者根据对它们的理解,将其体系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包括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的顺序进行阐述。最后,作者还精妙地把辩证法反作用于黑格尔哲学自身:黑格尔的宏大体系不但不是是哲学辩证历史进程的终结,反而只是被辩证法否定的一个历史环节。1

黑格尔之后,作者介绍了青年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新黑格尔主义哲学 家等。青年黑格尔学派坚持辩证法,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是头脚倒置,作者从中展示了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端倪。2

六、总结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典哲学史教科书,出版至今影响极大,是众多学 子进入哲学研究领域的启蒙之书。综合其内容与著述方法,笔者总结认为,该 书有如下特点:第一,哲学概念翻译精准,作者在前言中就对存在是者等核心范畴的含义和翻译方式做了解释,从根本上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哲学理论 内涵。第二,该书将哲学史视作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发展史,而不是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3这就让我们能根据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本原来认识哲学史,避免了先入为主。第三,作者重视历史社会背景对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 说明哲学不是脱离实际的迷思,而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继承自民族文化传统, 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哲学的价值和功用。第四,作者在阐述哲学家思想时,注重对比分析,常常论及对立观点的交锋,从而深化对理论的宏观认识,并引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507 页。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 509-513 页。

3 张之锋:《哲学的功用再思考——<西方哲学简史>、<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读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2 期,第 155 页。


导读者多角度思考问题。基于这些特点,可以说本书较好地满足了八九十年代学界对新哲学教材的要求。

总之,《西方哲学简史》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哲学史教科书,是哲学、宗教领域的入门必读之作。该书对中国青年学者全面准确认识西方哲学思想, 深入理解哲学分析方法,顺利开启哲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