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itles
《宗教与历史》第1-13辑目录
第十三辑
主题演讲
书籍的文化间巡回传播:在17世纪的中国建构一个“之间”的文本社群(〔比利时〕钟鸣旦著,陈妍蓉译)/3~15
庞迪我与早期中国教会:鉴于最近的翻译资料(李天纲)/16~21
文本、思想与诠释
耶稣会士卫方济对“天人合一”的接受:《中国哲学》中“天”的属性(〔法〕梅谦立)/25~57
三一论在中国的翻译与诠释:以清初马若瑟《三一三》为中心(肖清和)/58~98
利类思《狮子说》底本考(蒋硕)/99~118
文艺复兴伦理学思想在晚明的译介(谭杰)/119~145
舆图、书籍与文献
以图为证:艾儒略与耶路撒冷地图(王喜亮)/149~159
北堂图书馆旧藏汉文古籍寻踪(赵大莹)/160~178
基督宗教与家谱编修——以浦东腰路施氏为中心(陈拓)/179~193
利玛窦与中西文献交流史(毛瑞方)/194~205
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
李问渔生平事迹及其著作新探(郭建斌)/209~240
明清之际中西祭礼之割裂暨“比较经学”之重新展开(王定安)/241~253
明末清初针对司铎的反教权主义(杨虹帆)/254~265
华人基督徒与近代上海儿童慈善研究:以伯大尼孤儿乐园为中心(高新慧)/266~287
第十二辑
佛教中国化研究
善巧方便概念思想视角的大乘佛教新解读——写在拙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出版后(程恭让)/3~9
从鸠摩罗什所译般若系经典看大乘佛教“真理”的中国化(赵文)/10~26
道安大师“法依国主”论新探(常红星)/27~38
从“孝名为戒”到“孝在戒先”——佛教戒律中国化的一个侧面(吕昂)/39~50
从部派佛教佛陀观在中国的传播史看佛教中国化——以佛典汉译为视角/(伊家慧)/51~65
“中国佛教”与“佛教中国化”——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中两个概念的综述/(翟兴龙)/66~72
佛教护国思想的中国化实践——基于护国寺与护国法师现象的探析(黄凯)/73~82
佛教历史与文化研究
高僧大德对老庄的佛学解读(韩焕忠)/85~106
The Theory of tathatā(真如)in the Ratnagotravibhāga—With Focus on Interpretation in East Asian Buddhism(李子捷)/107~130
魏晋时期对于成佛主体的探讨(韩国茹)/131~148
贤首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的当代价值(田健)/149~167
论《五部六册》对“无为”概念的诠释(王若曦)/168~181
昙摩伽陀耶舍与广州所译《无量义经》之考证(释慧正)/182~195
三论宗判教理论与吉藏解经方法论——以《金刚般若疏》为例(李铭佳)/196~214
真歇清了论《信心铭》(刘田田)/215~227
书评
中国化视域下的佛教经典诠释——读《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温金玉)/231~233
原典研究与现实观照——读程恭让教授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李利安)/234~236
《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管见(李子捷)/237~240
《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研究方法论的解读(颜峻)/241~251
第十一辑
人物与事件
戴德生在扬州教案中的态度考辨(张晓宇)/3~16
国民革命与在华基督教差会的权势转移——以The Chinese Recorder为文本资料的分析(田燕妮)/17~33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新教传教士退出中国大陆述论(陈铃)/34~44
社团与事工
监理会在华社会服务事业研究(1848~1939)(马光霞)/47~63
在宗教与政治之间:华北中华基督教团再研究(王淼)/64~78
登州文会馆西迁源流考证(王妍红)/79~89
女性研究
民初基督教教育与中国基督徒知识女性的身份建构(1912~1922)——以《女铎》为中心的考察(杨卫华)/93~111
孟慕真与民国基督教“山东复兴”运动(赵建玲)/112~120
文献研究
晁德莅与《圣谕广训》的拉丁文译本(司佳)/123~137
晚清上海女传教士汉语著述初探(郭红、伍艳茹)/138~155
清末民初基督教新传教士与四川民众的生活文化(张宝宝)/156~179
域外视野
基督教在近代朝鲜的早期传播(舒健)/183~194
第十辑
托马斯·阿奎那研究
Analogical Mentality and Aquinas' Way of Thinking (Antonio Olmi)/3~23
Stepping Outside the Tao-Aquinas and the Challenge of Emotivism (Wojciech Golubiewski) /24~31
托马斯论人性位格(丁福宁)/32~58
天主教的道德良心论: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与实践(孙旭义)/59~71
阿奎那“宗教”观与儒家“宗教性”之考量(王定安)/72~91
明清天主教历史
朝贡体制下的天主教财务经济:以明末至清中前期宫廷传教士接受俸禄为核心考察(康志杰)/95~119
詹森派与“中国礼仪之争”(黄佳)/120~134
西学文本与东方的相遇:东西方思想早期接触中的碰撞与融合(段世磊)/135~157
晚清华籍神父黄伯禄中西传略考述(李强)/158~173
汉语天主教文献
西学东渐视野下的明末清初汉语天主教文献研究(王申)/177~197
从社会合作的视角看明末中国人对天主教的认同与拒斥——以《口铎日抄》和《破邪集》为例(彭睿)/198~217
明末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汉译:自然哲学抑或形而上学?——基于《灵言蠡勺》和《性学觕述》的初步比较研究(黄志鹏)/218~232
李问渔“护教思想”初探:以《续理窟》为中心(肖清和、郭建斌)/233~247
书评
《天主实义》的今注与新评——读《天主实义今注》(代国庆)/251~255
第九辑
《圣朝破邪集》的文献及思想史意义(王喜亮)/1~17
清中叶甘肃地区天主教传播——以麦传世与《默想神工略说》为例(郭婷、[英]沈艾娣)/18~32
华籍神父与近代天主教神学本地化——以黄伯禄《圣教理证》改稿为中心的探讨(李强)/33~48
慕维廉汉语宗教福音类著述研究(郭红、贾凤英)/49~63
《教务杂志》中的近代佛耶关系(杨雄威、武文汇)/64~85
基督教传教士梅益盛在中国穆斯林中的文字传教活动(刘钦花)/86~113
文字创制与群体认同变迁——基督教的本土适应与景颇族基督徒的认同建构(蔡江帆)/114~121
《灵歌》的艺术手法及基督教信仰内涵初探(徐淑萍)/122~135
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家》停刊风波的历史考察(陈铃)/136~146
韩国现存汉语基督教文献状况概述(舒健、管荣伟)/147~159
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基督教文献探析(乔洋敏)/160~173
对中国三部《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著的评论([斯洛伐克]马立安·高立克著,尹捷译,刘燕校)/174~190
第八辑
文本、翻译与比较研究
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者,抑或叛逆者?(〔法〕梅谦立)/3~24
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诗经》八首法译研究(蒋向艳)/25~37
《地纬》与《职方外纪》对比研究(马琼)/38~45
明清汉语基督教文献研究
明末清初《天主教要》的汉语书写:从沙勿略到傅汎际(何先月)/49~64
新发现的海内外藏《泰西人身说概》诸版本考论(项旋)/65~74
清末《圣谕广训》与反洋教斗争研究(刘珊珊)/75~84
借明太祖说教:明末天主教徒韩霖《铎书》的中西用典(李凌翰)/85~105
汉语神学与耶儒对话研究
汉语神学的滥觞:利玛窦的“帝天说”与上帝存在的证明(纪建勋)/109~126
哪种儒学?谁的传统?——明清“大父母”说考(黄芸)/127~146
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家本位(贾未舟)/147~162
天儒一体:耶稣会索隐主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李云)/163~173
明清天主教历史研究
17世纪法国入华传教士东西交通路线初探——早期法国远东扩张和天主教入华传教的相互关系(谢子卿)/177~195
国家治理与君臣之谊:康熙颁布容教诏令的考量(马伟华)/196~216
西学与西教:郭子章与郭廷裳研究新探(肖清和)/217~247
论谢肇淛的天释观(代国庆)/248~261
异教与邪术之间:清中叶禁教令下天主教的法律处境(方金平)/262~277
三部韩国近代基督教史珍稀资料介绍——从《高丽致命事略》、《高丽主证》与《黄嗣永帛书》的对照谈起(舒健)/278~293
明清传教士与中国本草学(孙灵芝)/294~304
天主教会与明清书院研究(陈仙)/305~313
担子山天主教传承史略(黄明畅)/314~335
第七辑
中国基督徒著译述略
《圜容较义》译介研究——基于拉丁语与古汉语的比对考察(潘澍原)/1~22
试论吴历天学诗与游仙诗的亲缘关系——以《感咏圣会真理》和《诵圣会源流》为例(蒋向艳)/23~31
被遗忘的“公教作家”李问渔:李问渔著译考及研究现状初探(郭建斌、肖清和)/32~47
《英敛之集》的整理与汇编(周萍萍、马艳超)/48~53
李荣芳生平及其著述简介(史继龙、汪恩乐)/54~65
当代中国的基督徒文学(纲要)(荣光启)/66~72
汉语基督教期刊研究
汉语基督教期刊与科技传播(许淳熙)/73~79
上海图书馆藏汉语基督教报刊概况与特色(黄薇)/80~92
雕梓应自苦寒来——谈大英博物馆藏《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刘美华)/93~104
《五旬节真理报》对五旬节神学之解读(陈明丽)/105~114
介绍两种圣公会刊物:《福声》与《福建教区月刊》(张金红)/115~130
《夏铎》月刊研究(李新德)/131~139
基督教汉语文献专题研究
厚重与传承——碑刻中的关中天主教史(丁锐中)/140~151
文化承袭与创新——以台湾真理大学“马偕与牛津学堂”数字典藏初探(刘智豪)/152~161
19世纪西方汉学界对汉语研究科学方法的探寻(陈喆)/162~184
晚清汉语文献中的马丁·路德形象探析(章可)/185~195
中文新史料所见之1902年-1903年濮振声教案研究(周东华)/196~215
清季教案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以宝坻县司法档案为例(张晓宇)/216~229
未曾刊行的“不刊之典”:清中前期天主教汉译《圣经》文献二种考释(宋刚)/230~274
对圣经研究在中国的一些思考——兼看民国圣经研究概况(黄薇、刘璐)/275~281
回教学者马联元对耶稣及耶稣教的述评——以《辨理明证语录》为个案(季芳桐)/282~291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内地“福音广播”听众信函分析(邢福增)/292~ 303
第六辑
汉语基督教文献宏观述论
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与研究刍议(陶飞亚)/1~31
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中文历史文献述略(张西平)/32~53
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视域的探索与发现(吴梓明)/54~65
史料分析与史实建构——研究近代中国天主教史的个人经验(陈方中)/66~84
《耶藏》编纂的构想与建议(董少新)/85~88
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区域馆藏与分布
民国北京基督教中文文献综述(张德明)/89~97
略论档案文献的时代特征——以昆明市档案馆馆藏基督教档案为例(杨林)/98~104
福建省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汉语基督教文献概介(吴巍巍)/105~111
中国西南地区汉语基督教文献概述(陈建明)/112~136
明清时期福建天主教汉文文献概述:西教士部分(代国庆)/137~148
初探原尚贤堂中文藏书(徐锦华、单雪)/149~154
当代温州教会的文字事工与“出版热”(曹南来)/155~161
河南南阳灵歌的收集、分类及其本土化特点(段琦)/162~180
试论李盛铎旧藏敦煌写本中的景教文献——兼谈敦煌唐代汉文景教文献的真伪问题(张雪松)/181~193
An Overview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in Libraries and Archives outside China (Ryan Dunch)/194~200
域外汉语基督教文献
Chinese Documents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Held by European Repositories (R. G. Tiedemann)/201~218
隐藏的历史——瑞典教会档案的汉语文献、图片和故事(杨富雷)/219~226
1902—1904年汉城监狱图书馆的汉语基督教文献及其影响(郭信焕)/227~236
日本对中国基督教研究文献——以辽宁省图书馆藏1945年前出版日文文献为研究中心(吴利薇、洪晓梅)/237~251
传教士汉语文献研究
唐代景教神学家景净著译作品的创作时序及其思想关联研究(朱东华)/252~261
高一志《空际格致》版本及其邵增批跋本述论(陈志辉)/262~285
先破后立——郭实腊基督教中文小说的书写策略(黎子鹏)/286~297
尚德者和他的早期中文著作(俞强)/298~322
“进道德”与“觇时政”:试析新发现的丁韪良对《伊索寓言》的汉译文献及其特点(张婷)/323~330
以儒证耶——哈佛燕京本林乐知译《安仁车》的研究(姚达兑)/331~346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中华人、西士以释放女子为题所作的借题发挥(卢明玉)/347~355
巴色会传教士韶波《儒教衍义》研究(薛忠洙)/356~364
第五辑
主题演讲
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钟鸣旦著,王丹丹译,陈妍蓉校)/1~11
明清天主教历史与汉语神学
耶稣会中国副省年报:内容、特征与价值 (董少新)/12~22
承嗣与开新——从“沙勿略方针”到“利玛窦规矩”(纪建勋)/23~31
印票与康熙晚年的禁教之争(张中鹏)/32~52
汉语神学中的克罪灵修:以《七克》为中心(韩思艺)/53~67
文本与跨文化诠释
天主教东传与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构——以“敬天”思潮为中心 (刘耘华)/68~78
清初传教士敬天学初探——以《古今敬天鉴》为中心 (肖清和)/79~97
晚明儒家天主教徒孝观重构 (贾未舟)/98~107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经典诠释及其意义——以利安当《天儒印》为例(吴莉苇)/108~131
信仰与地方历史叙事
神迹故事与晚明天主教传播中的信息失真——以《口铎日抄》和《励修一鉴》为例 (罗群)/132~140
蔡伯多禄事考 (吴伯娅)/141~152
一个地方儒生的信仰故事——福建天主教徒李嗣玄与艾儒略的交往过程及其思想转变 (吴巍巍、刘成峰)/153~160
耶稣会士艾儒略与明末士大夫交游新证 (张先清)/161~169
“贞”与“性”的纠结:文化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乾隆年间福安教案和苏州教案中的贞女(1746—1748)为中心 (康志杰)/170~190
土山湾孤儿院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天主教因素溯源(周博文、刘骞)/191~221
教案研究
清朝中后期“给还旧址”案研究(刘元)/222~237
制度、人脉、个性——南昌教案交涉的潜流与晚清政治史的视野(杨雄威)/238~253
人际、党争与教案——从《黄嗣永帛书》看早期天主教在朝鲜的传播(舒健)/254~263
耶稣会博雅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及实践(刘晶晶)/264~272
被遗忘的“公教作家”李问渔——李问渔著译考及研究现状初探(肖清和、郭建斌)/273~288
综述
“文本、叙事与历史:上海大学第一届明清天主教研究工作坊”综述(王丹丹)/289~292
传承与更新:最近10年来汉语天主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丹丹)/293~301
第四辑
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与亚非民族教会运动的兴起(Klaus Koschorke著,董鑫译,刘义校)/1~10
比较视野下的亚非基督教史(Klaus Koschorke著,李辉译,刘义校)/11~25
全球基督教史的地域变革(Klaus Koschorke著,刘璐译,刘义校)/26~39
十字军东征及其对当今冲突的启示(Rainer Feldbacher著,李腾译)/40~74
世俗与神圣:从基督新教观点解释哈贝马斯和泰勒(Trygve Wyller著,刘春燕译,刘义校)/75~81
怜悯与政治——潘霍华之再诠释(Trygve Wyller著,赵晨译,刘义校)/82~88
佛陀酷相:佛教在西方,从经院哲学到流行文化(Jorn Borup著,王凤云译,曾桂娥校)/89~96
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一位学者的个人历程(吴梓明著,吴奇俊译,刘义校)/97~106
《以斯帖记》成书及流传历史的初步考察(刘璐)/107~117
另一条得救路径——从《时兆月报》看安息日会的教育和卫生观(1905—1951)(赵晨)/118~139
圣灵、治病及财富——20世纪五旬节一灵恩运动的全球扩张(刘义)/140~158
第三辑
明清基督教的传播与中国社会
庞天寿考(董少新)/1~13
明末清初天主教贞女群体研究(周萍萍)/14~23
中西之别:明末清初天主教丧葬礼初探(肖清和)/24~36
从幼童启蒙课本到宣教工具——1823年至1880年间基督教《三字经》的出版(郭红)/37~47
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陈喆)/48~65
概念史视野中晚清的天主教与新教(章可)/66~82
一个异在化符号的民间演绎 ——对清末反教画的符号人类学研究(褚潇白)/83~102
“独其一死可塞责”——江召棠之死与清末南昌教案(杨雄威)/103~115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基督教在华际遇
清末民初宪政改革中的信教自由问题——兼论近代中国基督徒争取信教自由的斗争(1900—1923)(刘义)/116~133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中国共产党(1928—1936)(杨卫华)/134~146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合一运动述评(张永广)/147~156
新中国建国后的基督教发展状况研究
“大旱望云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督教访问团(刘建平)/157~171
建国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逻辑——基于宗教非政府组织行为政治化原因的口述史考察(刘骞)/172~188
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的中国基督教:责任与反思(黄海波)/189~222
国际视野中的基督教传播
近代朝鲜半岛基督教传播中的中国因素(舒健)/223~232
当代基督教传教运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涂怡超)/233~251
第二辑
明清
陈垣的宗教史研究与近代西方宗教现象学试比较(刘贤)/1~28
高一志《修身西学》中的“孝悌”观(王格)/29~36
明清之际天学诗中的玛利亚(代国庆)/37~45
我国制造望远镜第一人薄珏——以其与西学关系考辨为中心(纪建勋)/46~68
黄宗羲论天主教(朱光磊)/69~75
人物与思想
狄考文对汉语“神”的解析(杜敦科)/76~85
晚清英国传教士赫真信与《孔子家语》译介(崔华杰)/86~94
梅益盛——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基督教传教士(刘钦花)/95~107
伦敦会来华传教士伊博恩与他的中医研究(梁珊)/108~120
抗战时期何明华与学生福音事工——以昆明文林堂为例(吴青)/121~131
徘徊于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吴雷川(李韦)/132~143
韦卓民综合东西文化神学思想解析(胡应强)/144~152
寻找意义——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研究(曲宁宁)/153~168
西方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来华传教士——以艾伟德为例(董飞飞)/169~176
战时中国基督徒的第三条道路——王完白与孤岛时期上海重整道德运动(王淼)/177~187
冲突与运动
义和团运动前后的美国北长老山东差会(王妍红)/188~200
传教士对教案赔款问题的考量——以《教务杂志》为中心(耿向阳)/201~208
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研究——以中国基督徒会为个案(吴云)/209~218
作为经历的历史——传教士视野中的四川非基督教运动(龙伟)/219~228
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基要派对“灵恩运动”的认识与批判(张永广)/229~236
挫折与复兴——五年运动之布道事工初探(张德明)/237~252
《两教辨正》阐释(田燕妮)/253~264
失去中国——革命、冷战与美国在华新教传教士(陈铃)/265~274
社会改良
福音与改良——美国公理会与民国通县乡村建设论略(毕晓莹)/275~290
中国内地会与绥远社会(刘春子)/291~302
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社会经济改良活动探析——以山东地区为例(杜希英)/303~317
徐家汇圣母院及其育婴堂的历史考察(王伟)/318~325
宗教灵性资本与乡村建设探析——粤东客家族群基督教信仰的实证研究(周云水)/326~336
当代基督宗教及其本土化
香港南亚路德会的本土化(高乐仁)/337~350
中西宗教对话视域中的中国基督徒“鬼节梦”——以云南华宁县盘溪镇乡村基督教为例(伦玉敏)/351~359
基督徒很少骗人?——来自实验的证据(梁捷、刘盈曦)/360~373
当代中国知识阶层基督徒佛耶对话态度的实证研究(周晓微)/374~381
基督教传播的地域化适应与传播模式——以厦门、郑州和兰州三地的实证研究为例(严学勤)/382~391
基督教文献
“罗氏藏书”中基督新教相关英文文献概览(徐锦华)/392~408
基督教民间文献初探——以教会音乐和诗歌本为例的分析(张明)/409~427
华花圣经书房考(田力)/428~448
第一辑
中国基督教史考疑
1895年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陶飞亚)/1~11
万国改良会与国际禁毒合作的源起(张勇安)/12~25
南昌教案与上海中西报战(杨雄威)/26~39
“宗教鸦片论”源流考(杨卫华)/40~55
20世纪中国基督徒的国家认同(刘义)/56~68
传教士与中国社会
传教士中医观的变迁(陶飞亚)/69~90
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共产主义(杨卫华)/91~101
蒙元初期赴蒙古汗廷传教士的翻译人员研究(舒健)/102~109
基督教文字与出版
1823年至1880年间基督教《三字经》的出版(郭红)/110~119
《上海土音字写法》与高第丕的方言拼音体系(郭红)/120~129
19世纪中期传教士与宁波方言拼音(郭红)/130~144
明末清初天主教中文著作的编辑与出版活动(肖清和)/145~168
清代中国及东亚天主教研究
怀疑远人:清中前期的禁教缘由及影响(陶飞亚)/169~181
法国与近代朝鲜半岛天主教的传播(舒健)/182~190
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刘凝(1620—1710?)考(肖清和)/191~218
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肖清和)/219~244